由油灯博物馆谈私人收藏
一、为什么收藏油灯
油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油灯文化。
在收藏领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藏者往往是情有独钟。而举凡喜欢收藏而又能成为家者,其收藏一定有一个专题。现在世界上可能很难找到一个还没有人收藏的专题。大至飞机、汽车,小至邮票、昆虫,都有无数的人为之不断地努力。在现代社会中,专业性博物馆的出现则表明专业品类的收藏、展示和研究走向科学和系统的途径。
可以说任何一样收藏都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收藏可以研究技术的进步,可以欣赏艺术的趣味,可以了解民俗的风情,可以透析文化的历史,可以丰富科学的知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然穷尽天下的品类,既可以锻炼人不断努力的精神,又可以获得一种事业有成的喜悦,但也有可能滋长玩物丧志的性情。
选择何种专题作为自己的收藏对象,往往是初入此道者举棋不定的——鱼和熊掌都想兼得。事实上收藏专题的选择难以在兼得中确立,如果不想成为“杂家”,而又想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那么只有在积累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自己的收藏专题。80年代中期,北京的旧货市场还处于半公开状态,经常听到说某日后海那边的旧货市场给查了,工商一到,那些文物贩子们闻风四散而逃。那时候我经常到那里去溜溜,每次也都有一点收获。偶然在东便门一侧的地摊上看到不起眼的油灯,基本上属于无人问津。那时候人们收藏的目光基本上都盯在那些传统的收藏品类上,比如陶瓷、雕刻、字画、邮票等。当时油灯的格价格也比较便宜,因为它还具有实用的功能,而且与我小时候的生活有些联系,就顺手收藏了一二。当这种略带几分古意的油灯放到书架上,闲时慢慢品味也能感受到一些无尽的滋味,他总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江苏扬中老家的艰苦生活,想起那时候晚上的黑暗,想起长辈擦油灯罩时的情景……。
油灯作为传统的生活用具,经历了几千年演变的历史。从实用出发,最初的油灯来源于“钻燧取火”,新石器时代的“陶豆”作为原始的灯具,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油灯就表现了实用和审美的结合。青铜时代,“兰膏明烛,华灯错些”,油灯开始向精制化方向发展。及至汉代,进入了油灯发展的繁荣期,这一时期的油灯功能合理,造型生动,装饰富丽。南北朝青瓷油灯的出现,为油灯生产的材质多元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后油灯的发展更为多样。因此油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历史沿革中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水平、科技发达的状况、审美趣味的时尚。而在中国则因为油灯有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高贵品格,历代文人雅士多有诗文颂扬之,因此又有着特殊的油灯文化。
欣赏中生发的感情,或许是进入专业收藏的一个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过程。后来则处处留意之,每到一处凡看市场必注意油灯,而只要看到自己没有的品类则收而藏之。
油灯属于收藏中的杂项,虽然油灯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失去了它实用的意义,但是,油灯却在过去的时代里和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所以玩古者,往往顺带收藏几盏油灯,用时可为雅室增加古意;不用时亦是装饰,能为居室添上思古之悠情。因此,现在收藏油灯的人也不少。
二、油灯与文化
油灯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因子,因为它的实用性,在一个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伴随着人们的黑夜,因此,历代的文人都触景生情,产生了无数的吟诵诗篇。魏晋时期庾信的《灯赋》、江淹的《灯赋》、谢眺的《咏灯诗》,唐韩愈的《短灯檠歌》,……皆取材于灯而寓有深意——“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一朝富贵还自恣,长檠高张照珠翠。吁嗟世事无不然,墙角君看短檠弃。”至于其它的名人佳句就更是不计其数: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杜甫《漫成一首》)
“清夜沈沈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杜甫《醉时歌》)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是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杜甫《赠卫八处士》)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
“寒灯厌梦魂欲绝,觉来相思生白发。”(李白《寄远十一首其十一》)
“梦断酒醒山雨绝,,笑看饥鼠上灯檠。”(苏轼《侄安节远来夜坐》)
“投僧避夜雨,,古檠昏无膏。”(王安石《自州追送朱氏女弟》)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
油灯还反映了许多民俗和文化的问题,最著名的就是上元节观灯,而与观灯这一民俗相关的文化活动也有许多,例如元祐六年,高丽使人入贡,上元节于阙前赐酒,皆赋《观灯》诗,时有佳句。进奉副使魏继延句有“千仞彩山擎日起,一声天乐漏云来。”主薄朴景绰句有“胜事年年传习久,盛观今属远方宾。”(《梦溪笔谈》续笔谈十一篇)其他方面牵涉到还有:
行善——车母在遭南朝宋时庐陵王青泥之难后,被俘在贼营中。他的母亲在佛前点燃了七盏灯,整夜精心念观世音经,愿儿子能脱险。一年后,她的儿子忽然逃走,独自走了七天七夜,在不知道方向的时候,远远看见有七段火光,循着火光,经七个晚上而到家了。看见他的母亲还在佛前跪在地上,又看见七盏灯,他才明白过来,是佛的力量,从此更加诚恳祷告,专门行善。
孝道——后周河北万城人张元,祖父失明三年,张元忧愁哭泣,昼夜念经,来祈祐降福,又读《药师经》中说“失明者能复明”的经句,请七个和尚,点燃七层灯,七天七夜诵读《药师经》。每天行道后祝愿说:“我为孙不孝,使祖父失明,现在用灯光,一齐献给法界,乞求祖父眼睛能够看见,我愿请求代替祖父失明。” 张元诵经像象这样辛勤,到了第七天,那天的夜里,梦见一个老翁,用金篦治疗祖父的眼睛,并对张元说:“不要悲伤,三天后,你祖父的眼睛一定能好。”三天后,祖父的眼睛果然好了。
操守——唐朝的孙泰是山阳人,少年时代从师皇甫颖,操守很有古代贤人的风格。有一次到城里的集市上买了个铁灯台,回来让别人擦洗,原来是银的,孙泰急忙还给他。燕国幽州从事温琏也在市场上买了个涂了漆的灯架。几天以后,家里人擦拭的时候发现这个灯架原来是银制的。温琏找到当初卖灯架的人,将灯架还了回去。卖主说:“我自己都不知道它是银的,拿到市场出售,你给足了钱,并不是强买去的,我不敢收回来。”温琏坚持还给他,卖主表示感谢以后将灯架拿到别处卖了四五万文钱。然后拿出其中的一半酬谢温琏。温琏坚决不收,卖主便将钱施舍给佛寺,用以装饰佛像,以祝愿增加温琏的寿命。
吉祥——将军樊哙问陆贾说:“从古到今,人们都说做皇帝的人是上天授给他们以重任,还说事先都有吉祥的征兆,难道真有这样的事吗?”陆贾回答说:“确实有”。接着又说:“眼睛如果跳,就要有美酒佳肴;灯如果冒火花,就能得到钱财;中午喜鹊如果叫,就要有人来;蜘蛛如果聚集,就会有高兴事。小事都有这样的征兆,大事也应当是这样。所以说,眼睛跳,就要祷告;灯冒火花,就要拜谢;中午喜鹊叫,就要喂它;蜘蛛聚集,就要放了它。如此说来,更何况是天降下的珍宝,皇帝的重位,不是上天授给,怎么能够得到呢?吉祥的宝物就是一种信号,上天用宝物做为信号,反映到有德之人的身上,所以说是吉祥的征兆。上天如果没有信号,就是凭着武力也不能得到。”
因为油灯在特定社会形态中也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基础,那种物质化的各种表现,特别是关于燃油的问题,不仅因此出现了各种省油灯的设计,而且与之相关的苦学和励志往往都与灯相联系。南北朝时期兵人孙伯翳,家很贫困,曾经因为买不起灯油、蜡烛而借着窗外的雪光读书。还有凿壁借邻居家灯光学习的故事。而“古人倦夜长,尚秉烛游,况少年白昼而掷之乎?”更是要人们珍惜时光。
与穷苦人家生活形成对照的是,灯的规模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她的妹妹昭仪在昭阳宫送给她的丰厚礼物中就有七支灯。所以,历代的皇室官宦人家往往都是以灯或灯光光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奢华。据记载,唐玄宗在正月十五日夜晚,于上阳宫内大摆彩灯,自禁门到殿门都点起蜡烛,连绵不断,光照宫室,灯火辉煌如同白天。适逢时尚方都匠毛顺心多巧思,利用彩绸打结,做成灯楼二十间,楼高一百五十尺,上面悬挂金银珠玉等物,微风吹来,铿锵悦耳,又以灯光照射,呈现出龙凤虎豹飞腾跳跃的形状,这些奇幻多彩的景观,好像并非人力所为。唐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被以锦绮衣,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俱竖之如花树。而记载中的于頔在襄州为官,喜欢点山灯,一次往灯碗里加油就用了二千石油。因为他们夫妻这样铺排奢华,荆南郡很快被耗费一空。而地方上的小官于頔在襄州为官,喜欢点山灯,一次往灯碗里加油就用了二千石油。因为他们夫妻这样铺排奢华,荆南郡很快被耗费一空。这些历史的记载,都用以警示后来的人们。
三、关于我收藏的油灯
作为个人收藏,现实中可能很难收集到类如西汉“雁鱼铜灯”、“长信宫灯”那样的时代精品,因为这一类的陪葬品作为出土文物,一般都为国家收藏。但民间也有与这种具有宫廷化趣味大相径廷庭的民间油灯,却可以补宫廷油灯之不足。
民间油灯具有多样化材质,造型朴实,设计精巧,装饰简炼练。民间油灯简单者,仅以一瓶或一盘加一捻和少许油,即可照明;复杂者亦不乏造型繁富、精雕细琢的实用装饰品。清代民间广泛使用的金属油灯,一般由灯体和盏两部分组成。这之中的款式变化主要表现在各个部位的大小高低不同,而将底托之上做成寿字形的装饰,则是整体变化较大的一种。至于将盏做成壶状,则是变体,基本上反映了实用的要求。因为这样不仅便于流动照明,而且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陶瓷的油灯一般在造型上与金属油灯相似,只是限于材质在制造上的可能,一般造型和装饰都比较简单。但是,陶瓷油灯中的图案装饰也有非常精到者,表现了完全不同于文人趣味的民间风格。而北方地区有一些娃娃和动物造型的油灯比较具有地方特点,民间味更浓。
从实用的角度考察油灯,一般有座式、挂式和座挂两用这三种,为了便于流动,通常在设计时都在某一部位增加以便于手拿的部位。而结合两种方式的座挂两用式的多种用途,则是一定的技术和巧思的结合,因此或通过增加组装的部件、或通过力学的原理,这种多功能的设计也是民间油灯比较多见的设计。
油灯种种,虽为世间俗物,然悉心收求也能获得许多文化上的乐趣。藏族油灯中的寿字装饰反映了藏汉之间的文化交流,纳西族台壁两用油灯的设计表现了民族之间技术上的融合;元代的“气死猫”(为了防止猫偷吃油而设计的密封式灯盏)油灯凸现了先人的巧智,清代的“防风长明灯”则体现了实用与装饰的完美结合。
我的油灯收藏,基本上囊括了除金质以外的各种质地,包括银、铜、铁、石、玉、陶、瓷、玻璃、木、竹等。在油灯的种类方面,有许多实用性很强的作品,以其实用的多方面反映了先人的智慧。由于工作的关系,曾经去过全国的许多城乡,因此,作为中国油灯收藏这一专题,所反映的地域普遍性方面也表现出特色,其中有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油灯,也表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特点。例如藏族和纳西族的油灯,既表现出民族特色,又表现出民族之间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
四、收藏油灯的故事
对于每一位收藏家来说,都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关于收藏的故事。
1993年5月,因为完成中宣部的一项编辑出版《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的工程,第四次去西藏。在阿里见到调任地位书记的孔繁森,我们见面后畅叙了多年的友谊,并能为在这里相见而感到高兴,因为能在这里见面的几率很低。而对我来说,在这样如此艰苦的地区工作,能够得到一位这位官员友人的帮助那也是一件幸事。
孔繁森为我写好了去阿里每一个县的介绍信,都是写给书记或者县长的。同时,孔繁森还以他对阿里的了解,向我提供了一个关于民间文化方面的路线图,特别提到定日的民间银器制作。为此,我们在定日专门去拜访了孔繁森去过的那个银匠的家。那位老艺人听说我们是孔书记介绍来的,表现出了特别的热情,拿出了他多年的珍藏,其中一件20世纪50年代制作的油灯,设计制作均精美无比。谁都想不到这是由银元一锤一锤打造而成的。我们一行参观了他家非常简陋的的作坊,他的儿子作为这门手艺的传人,正在忙碌着。最后,我提出了收藏他的这件心爱之作,老艺人说,你们是孔书记的客人,我就将它转让给你,几十年来我一直不舍得卖给别人。他把油灯放到了一个土制衡器上的一头,另一头加上银元,先看是几个银元的份量,折合成银元的市价,再加上手工费,这就是油灯的价格。整个的交易过程近乎原始的朴实。等我回到阿里地委所在地狮泉河的时候,将油灯交与孔繁森欣赏,他也说是非常精美。
时隔10年之后,2002年10月因到成都开会,空闲的时间里就约了一位朋友到成都的古玩市场去转转。在迎仙桥市场的一个店铺里,刚进门就一眼看到一个柜子的顶上放了一个像油灯的陶器,看到那个造型好像也从来没有见过,心中为之一惊,立即叫老板将它拿下来,结果是一件西王母油灯。造型是西王母坐在龙虎座上,龙虎的头下各有一灯盏,正前方的坐上还有浮雕的仙人求药。按照一般的认识这是一件汉代的作品。对我来说真是喜出望外,因为这样的造型灯具以前没有见过;另一方面,我的硕士论文是研究汉代神画中的两对主神,其中之一就是东王公、西王母。
接下来,我就和一起来的两位画家朋友研究它的真伪。因为在现在的文物市场上,赝品已经是司空见惯,所以有旧货市场是考验藏家的场所这一说法。虽然在市场上失手是不可避免,但是,对于内行的买家来说,打眼毕竟是难以说出口的事情。因此,我们在一起研究。我一开始的直觉就认为是真的,但是,两位朋友都说是假的。我想他们认为是假的的理由,可能是因为它太完美了。因为他们是当地人,对于地方风格的东西,见得比我多多了,所以我要尊重他们的意见。结果根据他们的主导性意见,无功而返。
晚上一夜觉都没有睡着,都想着这件西王母油灯,可以说是耿耿于怀。毕竟价格不菲,但又是难得一遇。第二天又约上画院的画家朋友去看那件油灯。他有一些收藏,在当地也被认为是专家。实际上就专家的问题,玩久了就自然成为专家。最后,我们在确定它为珍品之后,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心想事成,现在成为我这一系列收藏中的一件重要作品。
这一次成都之行,还有一些特别的收获,收集到一些具有地方特点的油灯。比如在参观杜甫草堂的时候,看到陈列中杜甫像前桌上的油灯,也为之心动,但后来在市场上还是买到了与那盏一模一样的。四川的邛窑瓷器比较出名,而邛窑的瓷盏被认为是最为省油,所以能买到一件唐代的邛窑油灯,自然是喜出望外。这次参观大邑的收租院时,在街上也买到一盏具有当地特色的油灯,因为它和收租院的关系,其意义也不同一般,同时也表现出了我研究泥塑《收租院》之间的关系。
收藏需要一些机遇,也需要特别的努力,更需要知识的支撑。人的知识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可能穷尽天下。因此,对于一些具有地方特点的作品,要不耻下问,但同时又要有主见。比如,200年3月在武夷山风景区,那里有一个旧货市场,当地的朋友告诉我那里的东西都是假的。如果你听了而放弃去看一看的机会,那么你就有可能与某些藏品擦肩而过。结果我还是坚持去看了,结果是大有所获。其中一件宋代的双龙油灯,那双龙雕塑得真是如同活现,可能世上难有与其相比美者。其中还有一件青花的仿铁制的马灯,更是难得一见。
现在,我在每次出差外地的时候,一有空闲,就要到文物市场去转转,而每次都有多少不等的收获。
五、关于油灯博物馆
位于江苏省扬中市“油灯博物馆”,是经当地文化主管部门批准的该市第一家博物馆,1998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开馆,是国内唯一的专门陈列油灯的博物馆,就此专题而言,在国外也未有所闻。这是由我投资兴建并提供藏品的一家民营博物馆,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很多朋友不解为什么把这一博物馆建在一个江中的小岛上,实际上很简单,就是因为我的家乡情结。我在扬中出生和成长,在22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初期的教育,并有在工厂工作的经历。直到1978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
油灯博物馆的藏品范围包括了自原始社会以来各时期的作品,虽然其中没有像“长信宫灯”那样的经典作品,但是那些包括各种材质、各民族地区以及造型特殊的民间灯具,则弥补了宫廷灯具在审美上的不足,充分体现了民间收藏的特色。
油灯博物馆作为一个专业博物馆,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诸功能于一体,5年来各主要媒体都曾经有过宣传介绍,也吸引了许多外地人专门来此参观,成为扬中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油灯博物馆作为民营的文化设施,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反映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民间资产的总量约为28万亿元左右,已经远远超出了财政部公布的11万亿元的国有资产总值。外资经济、股份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3股重要力量,因此,有专家指出,中国经济的发展正由政府推动转向由民间推动。这样的新的经济基础反映到上层建筑中的文化建设上来,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新的文化状况,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文化的建设或文化的发展,是否也已经开始由政府推动转向民间推动,它必然会影响到当代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而油灯博物馆的建设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启示性。
民营的文化建设项目,不仅吸引了民营资本加入到当代文化建设中来,而且也整合了民间的文化资源和力量。像油灯博物馆这样的项目,不仅是一个经济投入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利用民间的力量,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建设。像扬中这样的中小城市,缺少的不仅是文化建设的国有资金,更缺少的是文化的资源。油灯博物馆这一具有特点的文化项目,不仅可以增加地方文化的特色,同时对于塑造扬中的文化形象,对于扬中的对外开放,吸引旅游都具有潜在的力量。
20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