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Home
简介
Introduction
简历
我与父亲
我与梅花
我与摄影
我与书画
我与收藏
我与读书
我与《美术报》
我与《文艺报》
理论
Essay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专著
在线阅读
绘画
Painting
梅
竹
水仙
迎春
山水
国槐
展览
画册
书法
Calligraphy
作品
陶瓷书法
展览
摄影
Photography
光影造化:世界博物馆建筑(中文版)
光影造化:世界博物馆建筑(英文版)
从亚马逊到伊瓜苏
从玛雅到印加
米兰世博
闲情雅致
展览
油灯博物馆
Museum of Oil Lamps
油灯博物馆简介
中国油灯简史
典藏
研究
名家画油灯
陈履生美术馆
Chen Lyusheng Art Museum
简介
概述
前言
字源
开馆仪式
场馆
展览
众人评说
Views of Others
答媒体问
Media Interview
理论 > 2016
陈履生微言(103) 为什么写生在当下是一个大问题?
陈履生微言(102) 如何让社会接受不拘一格
寻找陈半丁落后的原因看历史的发展对画家地位的影响
陈履生微言(100)仨师:齐白石、陈师曾和陈半丁,你怎么看?
陈履生微言(99)基弗在与不在都是问题
陈履生微言(98)美术界百年四老是一个怎样的“群”?
陈履生微言(97)院长能不能办展览?办与不办展都是问题
作为基础的素描与作为艺术的素描在当下依然很重要
陈履生微言(96)王子武的魅力在于他的画,以画服人
陈履生微言(95)请别忘了名为“素描”的过河桥
陈履生微言(94)油画的“中国意蕴”
陈履生微言(93)广州青苗画家计划的创新
陈履生微言(92)历史画何难?难在哪?
山区•山村——20世纪50年代独特景观中的关山月与石鲁
陈履生微言(91) 世界艺术史大会的意义何在?
陈履生微言(90)谁来主导公共艺术空间?
传统中国画如何在公共空间中呈现是传统艺术走向现代化的考验
湘波之变
理想国中的何韵兰
陈履生微言(89) 画家的骗与被骗
通俗文艺应该在大众化道路的前行中提高品质以远离庸俗
陈履生微言(88)通俗而演变为庸俗,成为当代通俗文艺的不治之症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中国文博---2016清华苏富比艺术论坛上的演讲
陈履生微言(87) 民营博物馆的私的魔咒
创作与展览要在新时代互为提升
陈履生微言(86)中国画长卷的魅力
“建党”题材的绘画创作与专题展览要有所突破
陈履生微言(85)傍石鲁展出怪胎
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文化资源的配置与产品输送要契合公众的需求
从南湖启航——新中国美术的建党主题创作
陈履生微言(84)许多纪念展庆祝展老调重调
陈履生微言(83) 艺术品修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陈履生微言(82)工艺绘画有工艺特色吗?
陈履生微言(81)建党纪念展的延续与问题
陈履生微言(80)文创大跃进
陈履生微言(79)毕加索与齐白石对比的意义何在?
陈履生微言(78)关注院校美术馆
陈履生微言(77)杨之光个案具有美术史的意义
陈履生微言(76)如果馆长不专业,美术馆就不可能专业
重新认识中小学写字课程的基础教育性质以维系常态化发展
陈履生微言(75)“离岸社团”离了艺术和良知的岸
陈履生微言(74)中小学是否需要专职书法教师?
陈履生微言(73)一座城市的文化要靠博物馆来衡量
老祖宗的匠人精神都去哪儿了
陈履生微言(72)文化需要尊重、敬畏和持久
陈履生微言微言(71)开放的时代与开放的考古
陈履生微言(70)巴塞尔,我们该学什么?
美术批评常被批评值得深思
陈履生微言(69)都想当个大画家,谁来为小孩子画点小画?
不同的理念与不同的方法换不同的包装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剞劂之用_明代典籍插图中的抗倭图像研究_以_三省备边图记_为中心
陈履生微言(68)大白兔换个法式包装涨价近十倍,仅仅是设计问题吗?
工匠不存,精神焉附?
陈履生微言(67)工匠精神失传了吗?
陈履生微言(66) 当代书法看什么?
陈履生微言(65)文化春节与春节文化
陈履生微言(64)各行各业的精英进身书画界并大有作为
设计的根本是设计家的审美水平与社会接受的审美能力
陈履生微言(63) 韩美林躺着中枪,设计出了问题
陈履生微言(62)长卷的时代悲哀
陈履生微言(61) 自媒体的鱼龙混杂,网络中的个人作为
二〇一五年美术述评
陈履生微言60 不该遗忘张光宇
陈履生微言 59 还是看气质 文创产业漫谈
联系Contact
|
@陈履生
|
版权声明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