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灯简史
油灯作为传统的生活用具,经历了几千年演变的历史。从实用出发,最初的油灯来源于“钻燧取火”,新石器时代的“陶豆”作为原始的灯具,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最初的成果。早期的灯,类似陶制的盛食器“豆”。“瓦豆谓之登(镫)”,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虽然形制比较简单,却奠立了中国油灯的基本造型。此后经青铜文化的洗礼,由于铸造技术的提高,油灯和其它器物一样,在造型上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创造了中国油灯艺术的辉煌。从春秋至两汉,油灯的高度发展,已经脱离了实用的具体要求,它和其它器物一样,成为特定时代的礼器,“兰膏明烛,华灯错些”,折射了社会政治的规章法度。汉代陶制或部分挂釉的瓷灯,也因为造型的独特而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样式。汉代是油灯发展的繁荣期,这一时期的油灯功能合理,造型生动,装饰富丽。
陶质西王母双盏油灯 高23cm 汉代
南北朝青瓷油灯的出现,为油灯生产的材质多元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油灯的普及作出了贡献。由于制瓷工艺的问题,这一时期的油灯在体量上变小,在造型上出现了像圆雕的带有动物造型的油灯,如“青瓷熊灯”、“青瓷牛灯”等。这一时期的灯基本上由下部的灯盘、中部的灯柱、上部的灯盏构成,而动物造型一般处于灯柱的位置,也就是动物蹬于盘上、双手托盏的造型。而像浙江瑞安出土的“青瓷牛形灯”没有盏,和中心柱相连的把柄基本上是汉代油灯中的烟道,无疑,表现了过渡时期在材质转化过程中的相互关联性。
瓷质双层七盏油灯 高62cm 南朝
隋唐五代的油灯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各地具有地方特点的瓷器,“南青北白”同样也丰富了油灯形制,特别是唐三彩的出现,这种低温釉陶以其色彩斑斓为一直是素色的油灯增添了绚丽的外表,而与唐代普遍出现的狮子莲花图案相关的狮子莲花造型的油灯,或有莲花特征装饰油灯,也表现出了时代的特色。
瓷质省油灯 高4cm 唐代
宋代的窑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著名的有定窑、耀州窑、钧窑、汝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还有其它一些民窑,它们都有一些各具特色油灯出品。这一时期的油灯数量大增,既有高尚的精品,又有普通的用品。一些体积较小的油灯在这一时期大量的出现,高度在4-5厘米之间,对于油灯的普及意义重大,而且也影响到后来的基本规范。从唐代开始而兴盛于宋代的省油灯,不仅体现了科技的进步和发明者的巧思,而且也同样为油灯的进一步普及作出了贡献。
青瓷飞鸟双捻油灯 高10cm 宋代
元明的油灯,基本上延续宋制。虽然有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作品,特别是在陶瓷器方面,但在整体上没有突出的表现。可是,明代出现的书灯,因为考虑到读书人的熬夜时间较长,需要省油,所以,在壶形的造型基础上,加长了灯烛的长度,起到了省油的作用。明清两代的青花和粉彩陶瓷油灯,和这一时期形成主流的青花、粉彩陶瓷相应,表现出了时代特点。
瓷质带龕和供养人油灯 高14.5cm明代
清代的油灯整体造型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受到宫廷审美倾向的影响,装饰繁富,图案细密。另一方面,民间油灯则呈现出多样化的取向,在造型上往往和实用结合,体现出功用上的特点。清代的玻璃灯应该说具有时代的特点,比明代在制造工艺上有很大的提高。
陶瓷方形带罩油灯 高15.5cm 清代
晚清和民国时前,由于“洋油”(煤由)的输入,各种各样的“洋油灯”开始广泛使用。洋油灯的最初的样式变化不大,结构大致相同,变化仅仅表现在体量之上。后来,民族化之后,上海的一些民族工业开始制造洋油灯,而像钱庄、洋行等一些大的公司开始制造属于自己专有的灯具,与上海滩上出现的具有殖民性质的洋房相匹配。洋油灯在中国的普遍使用到了20世纪中期,直至电灯的普及后结束了所有油灯的实用。中国的灯具进入了电力时代,一个有着几千年技术文明的历史在20世纪中期之后终结,从此,油灯也就离开了实用而进入到收藏的领域。
带玻璃罩油灯 高30cm 民国
油灯虽小,却反映了中国文化中许多独特的内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民俗风清,都有许多可以印证文化关系的篇章。而作为一种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器具,其与社会发展相应的变化,也反映了文化上的变化。